Site hosted by Angelfire.com: Build your free website today!
磨床工具說明:

磨床是精密工具機的一種。其特殊的性能,是利用附裝砂輪的高速磨削刀,可對各種軟硬不同的金屬材料加工,而又能同時達到要求的高精密度、表面光度和加工速度的多重效果,這是其他工具機所不及的。  

  近十餘年來,磨床的設計、構造、應用及磨削工具等方面,都有長足的進步,因此用途日廣,成為切削加工的利器。磨床的種類很多,工廠中常用的,有平面磨床、圓柱磨床、內圓磨床、工具磨床、萬能磨床及無心磨床等,加工範圍甚為廣泛,除一般機件外,如講求公差配合的工具樣板、金屬沖模等,在熱處理後都有賴磨床的加工,才能達到要求的精密度、硬度和抗張強度等特性。

  磨床的工作物,一般多由其他工具機先行粗加工,再由磨床細加工,其精密度常可維持在萬分之五英吋上下(±0.0005"或千分之一公釐右左(±0.001mm),最精密的磨床可達百萬之一英吋。故磨床的工作量,不是以一定時間內磨削多少金屬量來測定,而是以磨削製品的精密度來衡量的。

  磨床在加工過程中所用的磨削工具就是砂輪。砂輪是由兩種材料製成: (一)磨料-分天然及人工磨料,天然磨料如砂石、金剛砂及鋼玉等;人工磨料為炭化矽及氧化鋁。(二)結合料一大部分砂輪是用玻璃狀的結合料製成,此種砂輪多孔,因其強度大,磨蝕小,且不受水、酸、或油的影響。人工磨料中的炭化矽較氧化鋁為硬,但軔度較差,兩者性質上的不同,故可用以磨削各種不同性質材料的製品,如炭化矽磨料砂輪,可磨較軟性的黃銅、鋁、紫銅、青銅、鑄鐵、輕合金、大理石及玻璃等。氧化鋁磨料砂輪,可磨強度硬度較高的材料,如高速鋼、合金鋼、高炭鋼等。

 
銑床機械說明:

銑床是機械加工中的重要工作母機之一。由於銑床能夠精確的將工作物銑平面、銑曲面、銑溝槽、銑齒輪、銑種種複雜的形狀,因此對機械生產、模具生產或工具生產作業來說,都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利器,其用途凌駕一般鉋床之上。

立式銑床(左) 萬能銑床(右)

  考據其發展過程,銑床最初是由車床演變而來的。最原始的銑床操作,是在車床的兩頂心間,裝置一心軸,在心軸上再裝置一小圓形鋸片或銑刀,另在車床刀架上裝置工作物,然後進行銑切,此種施工方法,雖屬簡易,但經過多年的改良,逐漸發展成為近代化的各種精密銑床,同時配置各種銑床附件及改進所用的切削工具,以達成各種不同工作要求,成為機械加工中的萬能機具。

  銑床的種類很多,常用的有(一)萬能銑床和(二)立式銑床(三)臥式銑床。萬能銑床用處最多的一種銑床其床台除可作縱向、橫向及垂直的移動外,並可在水平方向左右迴轉各45度。銑刀則裝心軸上,心軸有十餘種轉速,配合床台三種方向的進刀,因此可用多種銑刀以及不同的條件,來適應工作的需要。且因床台可以旋轉,故可銑切螺旋的工作及有角度的面,因此稱之為萬能銑床。

  立式銑床的心軸是垂直的,其構造亦與萬能銑床類似。銑床的心軸可以上下移動,與鑽床心軸相仿,故其用途,除垂直銑削加工外,亦可用於工作物的鑽孔,搪孔等。

  銑床是一種精密的機具,一位優良的銑床工,除須瞭解各式銑床的構造和性能外,尚須具備熟練的技藝以及相當程度的機械理論知識和機工數學基礎。例如:為適於工作物的不同材料性質,如何選擇切削速度,銑刀的安裝及如何決定進刀的大小,工作物的裝置,以及銑床各種附件的使用等。在各種附件中,用途最廣的是分度頭,利用分度頭可將工作物繞軸旋轉一定的角度,可賴以銑齒輪及銑不同角度的孔或槽。

  此外,在銑床上尚可銑切螺旋,如鑽頭的螺旋槽等。銑切時,工作物繞軸旋轉,同時銑床床台作縱向移動,再經過複式齒輪的組合及螺旋分度頭的配置而加工,應用不同的齒輪組合,床台縱向移動與工作物轉動的比例亦可隨之變化,因此可銑切甚多不同的導程。

車床的由來說明

車床演進史〈上〉

轉載自“機械月刊 2001/第308期/3月號/工具機專輯”

一、前言

在介紹整個車床發展演進史前,有必要先簡介工具機,何謂工具機?根據國際標準機構(ISO)與美國工具機博覽會(IMTS)對工具機所下的定義綜合:「一種利用動力驅動且無法以人力攜帶的設備,藉由切削、衝擊等物理、化學或其他方法的組合,以達到加工物料目的之機器皆可定義為工具機。」因此包含車、銑、磨、折彎、剪斷、放電加工、雷射加工等設備都是屬於工具機,近年來由於資訊產業的發達,帶動相關週邊設備的開發,此類產品亦有一部份被歸類成工具機,例如PCB鑽孔機、晶圓切割機等皆是。

工具機依其加工的類別不同而區分成數十種,主要如車床、鑽床、搪床、鉋床、銑床、磨床、齒輪加工機、拉床、鋸床、放電加工機、雷射加工機等與最近四十年來才興起可一機擁有銑、鑽、搪等多項功能的綜合加工機。如依其應用的範圍不同又可歸類成二大群,汎用型工具機與專用型工具機,前者的加工範圍大、較不受加工件的大小、形狀、重量限制,適合較彈性的加工,但使用者必須具備較多的專業技術,比如對機器特性的了解、刀具的選擇等等皆是,而後者是為了大量生產而製造出的機器,加工範圍常受到料件的大小、形狀的限制,只適合加工某領域的另件,故無須十分熟悉的技術即可勝任。雖然工具機的發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,種類愈來愈多,但最近似乎有整合的趨勢,比如綜合加工機的開發就是一例,像近10年才堀起的複合加工機,有將CNC車床與綜合加工機二者結合的趨勢,而且專用型與汎用型工具機的界限亦不再十分明顯,將汎用型工具機以模組化的方式組合成某一產業合適機器愈來愈多,所謂的汎用型專用機已是為大家接受且更能符合客戶需求的機器。

二、車床的發展史

車床的發展大致可區分成四個階段,雛型期,基本架構期、獨立動力期與數值控制期,底下將針對其發展的過程加以介紹。

車床的誕生不是發明出來的,而是逐漸演進而成,早在四千年前就記載有人利用簡單的拉弓原理完成鑽孔的工作,這是有記錄最早的工具機,即使到目前仍可發現以人力做為驅動力的手工鑽床,之後車床衍生而出,並被用於木材的車削與鑽孔,英文中車床的名稱Lathe(Lath是木板的意思)就是由此而來,經過數百年的演進,車床的進展很慢,木質的床身,速度慢且扭力低,除了用在木工外,並不適合做金屬切削,直到工業革命前。這段期間可稱為車床的雛型期。(見圖一)

圖一:木工車床(資料來源;全華科技:工具機,p7)

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,象徵著以工匠主導的農業社會結束,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大量生產的工業社會,由於各種金屬製品被大量使用,為了滿足金屬另件的加工,車床成了關鍵性設備,18世紀初車床的床身已是金屬製,結構強度變大更適合做金屬切削,但因結構簡單,只能做車削與螺旋方面的加工,到了19世紀才有完全以鐵製零件組合完成的車床,再加上諸如螺桿等傳動機構的導入,一部具有基本功能的車床總算開發出來。但因動力只能靠人力、獸力或水力帶動,仍無法滿足需求,只能算是剛完成基本架構的建構。(見圖二)

圖二:人力車床(資料來源;徐氏基金會:工具機及機製實習(上),p510)

瓦特發明了蒸氣機,使得車床可藉由蒸氣產生動力用來驅動車床運轉,此時車床的動力是集中一處,再藉由皮帶與齒輪的傳遞分散到工廠各處的車床,20世紀初擁有獨立動力源的動力車床(Engine Lathe)終於被開發(見圖三),也將車床帶到新的領域。此期間拜福特公司大量生產汽車所賜,許多汽車零件必須以車床加工,為了確保零件供應充足,供應商必須大量採購車床才能應付所需,即使到今天車床的發展仍受到汽車產業的榮枯所左右。

圖三:動力車床(資料來源;徐氏基金會:工具機及機製實習(上),p510)

20世紀中,電腦被發明,不久電腦即被應用在工具機上,數值控制車床逐漸取代傳統車床成為工廠利器,生產效率倍增,零件加工精度更是大幅提昇,且隨著電腦軟、硬體日趨進步與成熟,許多以往視為無法加工的技術一一被克服,CNC化工具機的比率成了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指標。(見圖四)

圖四:CNC車床(資料來源;台中精機:TNS-O)

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促使車床發展除了18世紀工業革命與20世紀汽車業興起是主因外,另一項主因是切削刀具的進步,早期使用的切削刀具材質是碳鋼,切削速度只能限制在20m/min以下,而且加工精度不佳,之後刀具材質採用合金鋼,仍至今日的陶瓷刀具,切削速度更提升到1000m/min以上,於是車床轉速愈來愈高,進給速度也愈來愈快,而且加工精度也從百年前的1mm大幅提高到0.001mm,進步之快除了刀具的改良與技術的提昇,當然有數值控制的配合也是最大的功臣。

台灣車床的發展始於1950年代,之前設備不是從歐美、就是從日本進口,1950年代楊鐵與台中精機首先投入傳統車床製造的行列,1970年代台灣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,經濟大幅成長,並以出口為導向,讓愈來愈多廠商加入工具機生產的行列,由於品質穩定、價格低廉,從1980年代起成為世界上主要工具機生產國之一,對台灣工業現代化功不可沒。

三、近代車床的種類

車床經過數百年的發展,早已依據各種產業的加工需求而衍生多達十數種的

特殊類型,底下將簡介數種主要的車床。

1.普通車床:

亦即現今高速車床的前身,動力車床的出現,已讓車床具備完整的架構,但仍持續被改良,尤其在機台剛性、頭部轉速與進給速度等性能上改善不少,雖然現今被歸類為傳統車床,但仍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,由於屬汎用型工具機,加工範圍大,只要操作者的技術純熟,工件又不需很高的精度下皆可在此類型的車床完成,因此仍大量運用在較落後、人工成本低廉的地區,由於機台價格十分低廉,不少美國家庭的車庫就有此類設備,甚至大型的輪船、軍艦、漁船上亦常見其蹤跡,是一種永不被淘汰的機型。(見圖五)

圖五:普通車床(資料來源;台中精機:400型高速車床)

2.六角車床:

與普通車床的差異只在於擺放刀具的地方以一具可放置六把刀,且可旋轉定位的轉塔取代,通常此類的車床會將尾座去除以獲得最大的加工範圍,由於換刀時間大幅縮短,刀數亦增加,頗適合大量生產,而且此款車床成為後來汎用型CNC車床的前身,而轉塔的型式更變得非常的多樣化。(見圖六)

圖六:六角車床(資料來源;徐氏基金會:工具機及機製實習(上),p512)

3.自動車床:

由名稱就了解此類車床被設計用來做為大量生產使用,可算是較偏向專用型的車床,此類車床大多以櫛式刀座為主,藉由自動化的順序控制,並搭配自動送料機與簡易式的出料機構,不但加工效率非常的高,而且可長時間無人化運轉,對於小型另件非常的合適,其衍生型有一款頭部可做軸向運動(稱為Swiss Type)配合CNC控制系統,已成為鐘錶、醫療器材、事務機器甚至3C產業另件加工的利器。(見圖七)

圖七:自動車床(資料來源;利高機械:LA25)

4.立式車床:

大部份車床的頭部是水平擺放(亦稱臥式車床),但立式車床卻是將頭部轉900採垂直擺放,如此工件上、下料方便,尤其是大型圓盤狀工件更是非它莫屬,而且少了臥式車床之夾頭、工件因自重變形與易積屑的困擾,因此有愈來愈多的產業改用此類型車床加工,而且加工的工件更走向中、小型,甚至發展出將頭部倒掛式的車床(稱為倒立式車床),頭部除了夾持料件加工外,亦兼具上、下料的功用,自動化程度非常的高。(見圖八)

圖八:立式車床(資料來源;徐氏基金會:工具機及機製實習(上),p511)

車床討論區